学校首页 回到旧版 English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简介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办学起源于1953年原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1978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设立矿山通风安全研究小组,开始培养研究生。199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开发工程系成立,重新组建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成立,设立安全工程系。2018年12月,适应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成立。

经过长期的努力,学院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1986年成为我国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安全工程系、消防工程系、应急技术与管理系等3个教学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办“安全工程+法语”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9月,学院在校生总数为1812人,其中,本科生876人,硕士研究生607人,博士研究生329人。

学院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2个博士点和2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7年、2022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安全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消防工程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

学院搭建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设有应急与安全管理、火灾与消防工程、工业安全与职业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等4个研究所,是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原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伴生能源精准开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保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支撑单位,牵头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救援工效与防护研究院,参与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检测与评价等4个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彭苏萍、袁亮、武强等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0余项,向国务院、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建言献策并获领导批示7项,多人参与重特大安全事故调查、救灾及专家会诊。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与京津冀、山西、内蒙古、广东等地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在国家能源集团、开滦集团、中铁建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3个。承担“一带一路”交流项目5项。

学院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构建“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大力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打造“安全科普”特色品牌,发展“一流安全”学院文化。近五年来,学生中涌现省部级先进个人230余个、先进集体30多个,43项学术实践和创新创业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名优秀学子事迹登上《人民日报》。1名教师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煤炭行业青年五四奖章等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达45人次。2024年,学院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全工程系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院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以为平安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高水平方案为宗旨,以协同共享、追求一流为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文化、一流党建、一流发展的发展战略,全力创建世界一流安全学科,全力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引领型、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安全学院。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